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如何远离舆论危机?三种思维和三把尺子很重要 | 头条

沈祖芸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 年会进行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参与远程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第一个是现实世界,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学习;但同时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发朋友圈,这就是第二个世界,即共同构建的舆论世界。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正在面临着一场危机,就是疫情的肆虐。面对病毒,我们还可以靠口罩,靠消毒液甚至靠隔离来进行防范。而在舆论的世界里,当我们面对舆论危机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舆论是不可控的,而我们也不知道舆论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半个月前,我进行了一些调查,从教育部新闻中心到部分地方省市的教委,区域教育部门,发现能够引发教育舆论危机的主要涉及6个领域,学生安全、师德师风、意识形态、招生考试、政策落实、学校管理。其中始终高居位的是学生安全


今年很有意思,全球几乎如出一辙,学校管理引发的危机陡增。所以,我将着重学校管理引发的舆论危机





学校九成的舆论危机

来自教育价值观的偏离


舆论危机其实都有一些普遍特征,它反映了舆论这个世界的基本样态:基本是无序的,偶尔是要害的,往往是片面的,永远是表象。


舆论的世界就是一个表象的世界。在这样的表象世界面前,我们再来看看今年引发过舆论危机的系列事件。比如,不久江苏家长退群的事件;疫情间,上海华二中部在招生时引起的风波;贵州抹布卸妆事件上热搜;高考结束撕书行为等等。们会发现,些舆论危机,反映了舆论的普遍特征。


但这些事件真的不能避免吗?舆论做的是表面文章,用的是表面功夫,但是却能导致危机,如果用疫情的视角来看,它的“病毒”是什么?


我们教育者再去回想这些事件,会发现,“病毒”其实在于我们价值观的偏离,因为价值观偏离了太久,才出现了一种报复性反抗。



所以,尤其在教育领域,九成的舆论危机都不该发生,因为教育领域是最能够给这个世界确定性答案的。


教育原本存在很多不变的东西,比如,其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但是教育出现了“甩锅”和“分离”。而当我们长期不遵循教育规律,一桩又一桩的舆情危机就会发生。


那么,当我们价值观偏离的时候,能否给一些防范的疫苗,让不变的东西回归到价值观的正轨上?


针对学校管理,我想为学校提供用来防范舆论危机的三种思维和三把尺子。



思维一:长期主义思维

尺子一:为学校还是为学生?


大家可能对“长期主义”这个词并不陌生。通常,人们认为长期主义就是不要短期,不要短视,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儿。


但这只说对了一半。另外一半是,我们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之前要首先进行一个重要判断:什么东西是长期不变、值得我们去坚守的?


教育领域,什么是值得我们长期坚守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怎么来应对?给到大家第一把尺子: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

第一时间你也许会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请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你的第一粒扣子只是为了学校的那份荣誉,为了学校挂出来的奖牌,为了学校很多的声望,那么这些行为背后的本质都不是为了学生。


而当你为了学生的时候,你会更多地关注师生个体,你会讲好很多故事,你会传递赞美,你更有真情实感。最终,你也一定会为学校赢得声誉。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短片来看看什么是“为了学生”。


这是北京十一晋元中学基于学校价值观拍的一部短片。他们用“弱传播”的方式进行理念推介让现实中的教师变成弱势者,从“他们也是父母”入手,让观众感知到,老师们与家长是站在一起的协同者。


这所学校提出了学校传播的基本原则,原则里面非常清楚地写明:能说学生的,绝不说学校;能说老师的,绝不说校长;让局外人说;对特定人,在相应的媒介里以相应的方式说;不重复说;能不说尽量不说……实际上,在整个完整的11分钟片子里,也看不到一个校长的镜头。


这就是我想给到的第一把尺子。面对每件事,首先判断到底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将能帮助我们规避一些舆论危机。



思维二:正确归因

尺子二:方便管理还是利于教育?


舆论常常危及自己,也会伤及他人。我们发现了舆论的规律后,就要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很好地管理它。


近期在网络发酵的家长退群事件,就是一个作业引发鸡飞狗跳,而这个问题,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都遇到过,对家庭来说也是最头疼的。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把作业的责任交给家长,对于老师来说是方便了管理,但是作业的本质是什么?


作业的本质是让老师的教学得到反馈,它是重要的数据。如果这么做,我们就把这样的数据抹掉了。于是,事情变成:为了方便管理,我们失去了教育的过程。


所以,在正确归因思维中,很重要的一把尺子就是:究竟是方便管理还是有利于产生教育?


再来看看最易引发微舆论危机的师德师风事件。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以第二把尺子来衡量?良好的师德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良好的师德其实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个是爱,老师爱孩子;另一个是包容,老师包容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和缺点。


那么,爱的驱动点在哪里呢?如何产生持续的爱呢?当老师被爱的时候,有成就感的时候,就会产生爱。


如何才能始终包容呢?包容的驱动点又在哪里呢?当老师依然能够得到爱,当老师在一个学校环境里有安全感时,他才会去包容。


好,我们找到了三个驱动点,分别是安全感、成就感和被爱。们再把它进行整合,把三个一般的驱动点整合在一起,我们就找到了关键驱动点被爱。


请思考一下,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创设出让老师感受到被爱的环境?


被爱容易,也很难。我看到许多校为了解决师的后顾之忧,在营造环境上花了许多心思——


一些学校想尽办法让毕业的校友经常回到母校看望老师,或者选择母校作为婚庆场所,让老师来做证婚人,如此一来,老师就能时刻感受到被爱。


在上海市市东中学,一位刚上任的校长只做了一件事情:她发现食堂的口味很差,就在新上任第一天给食堂加了一个碗筷消毒柜,并且每天增加了两道菜。


第二天老师们特别感动,奔走相告。我那一天正好在采访,老师们告诉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了一个消毒柜,我们的饭菜口味也好了。”


这些学校做这些事,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时刻受到是被爱的。只有一个感到被爱的老师才能够去爱孩子,才能够去包容一切



思维三:预期结果

尺子三:是目标还是形式?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舆论危机四伏的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预期管理——也就是逆向思考:我所采取的策略与行动会带来怎样的预期结果,这样的预期结果是不是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大量产生舆论危机的事件,都是因为找不到那个目的在哪里,被五花八门的形式绑架。


比如,考试制度改革是一种方式,它的本质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让多样性的孩子能够在一种新的考试制度下涌现出来。


比如,集团化不是为了让学校通过集团化变成一个模样,而是通过一种集团化的管理方式,让更多样的、更优质均衡的学校呈现出来。


比如,安全检查不是让学生只能穿一款校服进校门,而是为了识别这所学校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有多种款式的校服,依然可以保持它的安全性。


很多学校都在尝试PBL、STEM、基于现象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它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切都是形式,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找到它的本质目标和目的。所以,给大家的第三把尺子是:区分目的和方式。


另外,对于媒体、微信家长群纷至沓来的危机隐患,我们是否有想过我们该重视什么,该忽略什么?


我们该重视的是师生们的批评意见,我们该忽略的是那些干扰你的评论。重视师生,才能让我们聚焦在一个关键点上。


客观上,学校外部环境的变量会越来越多。我们常说上级部门不够支持,媒体炒作,但问题其实在于,我们有没有管理变量,有没有让自己的学校赢得利益的共赢。


比如,我一直认为每所学校都可以成为某种类型的头部学校。如果是山区小学,有没有成为面向2035年的山村学校样本?如果是小微学校,有没有成为关系融合、个性化程度更高的头部学校?



面对舆论危机时,三把原则尺子很重要。此外,学校还要思考如营造一个良好的围,如何一个友好的形象,如何将目标的注意力和思绪凝聚到你所希望对方思考的信息上,如何有效激发目标的情感共鸣,而不要在自娱自乐的自嗨层面——也就是“智造”可信度。


只有我们从被动的解释模式走向遵循规律的模式,长期主义才会自然生长出一种为你解释的力量。因为,有了学生才存在教育,有了问题才产生管理。


我们应该感谢学生给了我们教育的发现,我们应该感谢问题,给了我们管理的力量。


沈祖芸

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



来源 | 本文整理自沈祖芸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的演讲发言责编 | 芋圆


2594889720@qq.com

 • 学校安全感的三个尺度:看得见师生、捧得起欢畅、接得忧伤

• 李政涛:传统的育人边界需要实现三重突破,展开全域融合 

• 缺乏语言美学的教育,何以培养一个文明的孩子?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远程学习报名通道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